您当前位置:专题首页 >> 最美家庭集锦 >> 芜湖市 >> 浏览内容
 
王能珍家庭 诚实友善,坚强勇敢,无私奉献,不忘初心
 
 

王能珍家庭  诚实友善,坚强勇敢,无私奉献,不忘初心

王能珍,安徽省芜湖县湾沚镇桃园村人,1973年4月入党,1972年12月入伍海军,1976年退伍。2016年7月7日,在发现芜湖县濮阳圩圩堤斗门出现漏水险情时,主动下水摸探,不幸被湍急的水底漩涡吞没,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消息传来,陀公村的村民哭了:“王能珍怎么能走?中午他还在圩埂上抢险,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没了!”

王能珍90岁的老岳母,惊闻噩耗后一天一夜没有睡,她最喜欢的女婿再也不会给他送饭了:“老天啊!干嘛夺走我的能珍,让我这条命来换他不好么!” 王能珍的老伴和一双儿女,得到消息后悲痛欲绝。儿子王成元更是没想到,6月28日在宁波汽车站将王能珍送上回芜的客车这一别,父子二人竟阴阳相隔!

6月下旬,降雨持续不断,芜湖全域防汛抗洪形势陡然严峻。濮阳圩紧靠汪溪河,不仅是桃园村一千多村民的守护屏障,而且直接关系着新芜经济开发区的安危。它的地理位置,极其重要防汛任务,十分艰巨。

一个多月前,王能珍赴宁波探亲。儿子在宁波服役、成家,孙子已6岁。本来王能珍打算在儿子家一直到暑假结束,帮忙照料孙子。可是从新闻上获悉家乡的防汛形势后,这名43年党龄的老党员坐不住了。“从6月下旬起,爸爸每天至少打两个电话给我,问濮阳圩的防汛怎样了,汪溪河的水位有多高。只要听到雨还一直在下,电话那头他就叹气。”女儿王志萍家住湾沚镇,她回忆道。

生于水乡的王能珍,和水打了一辈子的交道。他曾在海军服役,水性好,一口气能在水里憋2分钟,而且对濮阳圩水势岸情非常熟悉。过去几十年只要到了汛期,他都冲锋在第一线。

对此,桃园村党总支书记梁文友非常清楚。梁文友说:“其实,像王能珍这样的年纪,不要求他到一线抢险。可是,每次抢险,他都冲在最前面,几十年都这样!”梁文友说,从1983年芜湖县那场洪水开始,30多年来,包括1991年和1998年那样的大水,每到汛期,在汪溪河上摸漏洞、插篓、打桩、下外障,王能珍都冲在最前面。他也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“濮阳圩的守护神”。有王能珍在,村民们心里就更加踏实。

7月1日至5日,大雨滂沱,圩堤上夜晚显得更加漆黑。王能珍干瘦的身影走在泥泞里,旁边的年轻人想要搀扶,却被他推开。困了,就在值班室里靠一会;饿了,就吃一碗泡面充饥。一路巡堤,王能珍一路讲述防汛常识,如何下外障,如何倒渗,手把手教授年轻人防汛知识。期间,也发生几起管涌险情,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,及时得到处置。7月7日早上,王能珍在家匆匆吃了半碗汤饭,扛着铁锹夺门而去。因为刚刚接到通知,河堤上出现管涌,要赶紧处置。抢险工作从上午10点左右开始,起初是由3个年轻人在水底里堵漏,但忙乎了两个多小时,效果不明显。此时,管涌处的漩涡越来越大,王能珍凭着多年抗洪经验预感不妙,豆大的汗滴已在他的额头上直冒。不能再拖下去!他扔掉铁锹,一把脱掉上身的暗格子衬衣,大吼一声:“还是我来吧,这里我比较熟悉。”

此时,洪水快要淹没了河堤,水深最起码4米以上。而管涌的地点,距离河堤有4米左右。王能珍跳进水里,一个猛子扎了下去,准确地找到管涌的位置。然后他又浮出水面“快拿土袋”,河堤上的村民赶紧将装好的土袋递给王能珍。王能珍抱着土袋,随即又潜入水中,每次潜水的时间有2分钟左右。一个猛子下去,一个猛子出来,这么一忙活,就是一个小时。他先后潜水20多次,终于用土袋牢牢地堵住了管涌。期间,村里送来了盒饭,可曾经做过五分之四胃切除手术的王能珍只吃了一半。他把剩下的盒饭用衣服包好,还说:“等一会忙完,我再吃一口。”

下午2点左右,管涌抢险完成,抢险队伍准备回村短暂休整。走了约50米,王能珍放慢了脚步,细心的他又看到了一处斗门漏水,因为不停有水往下灌,河水在防水布上形成了一个砂锅大小的漩涡。王能珍二话不说,立刻跳进水中。王能珍下水后,梁文友提醒他一定要注意,因为这个漏水点的位置比较复杂。第一次潜水2分钟左右,王能珍浮出水面。他大喘几口气,抹了一把脸上的河水,大声说: “这底下有个漏!你们给我准备几袋土!漏洞必须赶紧补,不然会越来越大!”话音刚落,他抱着一袋土又潜入水中。时间慢慢过去了,2分钟、3分钟、4分钟,王能珍一直没有露头。“情况不对!快快,快救人!”梁文友和袁明新招呼大家赶紧拽岸边的防水布。一、二、三!一、二、三!20多人一齐使力,将防水布从河水里拽起,紧跟着出现的,是王能珍的身体!王能珍被抬上岸后,脸色一片乌青,嘴里耳朵里都是污泥。付德帮毫不犹豫地抱着他的脸做人工呼吸,袁明新掏出手机,双手止不住地颤抖,艰难地拨打出“120”这三个键,对着手机吼道:“快派车!快派车!濮阳圩,有人出事了!”救护车来了,但是我们的英雄、我们的老党员王能珍,被送到医院后,却再也未能睁开眼睛,带着他对濮阳圩最后的牵挂,永远地离开了我们!

王成元是7月7日傍晚得到噩耗的。叔叔打电话给他,先说“你爸病重”,最后又捎了一句 “把你妻子、孩子都带回家”。王成元立刻明白,家里有大事发生!请完假开车回家接妻儿的路上,眼睛完全被泪水模糊。

从宁波到芜湖开了4个多小时车,是王成元爱人紧握的方向盘。在芜湖县殡仪馆,他们见到了爸爸遗体,大家都早已哭成泪人。王成元跪在爸爸身边,抚摸着爸爸的脸,爸爸的身体一片冰凉。他轻轻地掀开爸爸还未来得及换的上衣,爸爸干瘦的肚子上,还留一块一根筷子长的伤疤——那是多年前做胃切除手术留下的。女儿王志萍,摸着爸爸的手,哭瘫在地上。

作为老兵和好人,王能珍是坚强和勇敢的代名词;作为父亲和丈夫,铮铮铁骨的他涌现出如山的责任和如水的柔情;面对村民他总是和蔼友善。王能珍有两个孩子,女儿王志萍,儿子王成云,两个孩子不仅像王能珍一样吃苦耐劳,诚实善良,而且和父亲一样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。王能珍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“做人,不能总想着自己”。

王能珍的家,寒碜得不成样子:三间砖墙平房,2002年建造。此前,一家四口人住的还是土屋。建砖墙房时,墙体的砖,是王能珍从别人家拆房子时买来的旧砖。王能珍的衣服、鞋子,大多是儿子穿旧的。他说,自己喜欢军装军鞋,穿儿子剩下的,让他很自豪!

就是这样一个父亲,把儿子培养为陀公村第一个大学生、第一个研究生,毕业后又参军入伍。女儿王志萍也是一名中共党员。一家四口人,三名是党员。而他同胞的7个兄弟姊妹中4人是党员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党员之家”。

“父亲一直是个爱家和顾家的人,印象中,父亲从来没有和母亲吵过架,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两个人有分歧的时候,父亲总会说,听你的,听你的,母亲的一点气儿就消了”女儿回忆道。

“爸爸常常教导我们姐弟俩,做人,决不能只想着自己,要想着大家,对社会有贡献。这样你活着才感到开心。”王志萍说。

儿子王成云回忆,“父亲念书不多,但总是字字珠玑,句句箴言。从小我们家庭条件差,家里连一张书桌也没有,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很不好,父亲常对我们说,条件是自己创造出来的。讲的最多的就是毛主席闹市静心读书的故事。90年代的农村,用电是件很奢侈的事情,用的最多的是煤油灯。温习功课的时候父亲经常为我们点上煤油灯,不停帮我们剪去煤油灯芯,让灯更亮一点。平时家里务农活多,有时候无暇顾及功课。您说的最多的就是学习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是挤出来的,当时老是记不住课本的知识,您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一定要勤动笔,多动脑。第一年部队探亲回家,回来难免去看望同学和朋友,没有时间看书,父亲面带怒色地说:“成元,你现在怎么也不看书了?一个人不学习就会退步,毛主席以前就说过“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”。父亲对我学习的关心不停地鞭策着我努力向前。

五保户周明贵忘不了一直照顾他的王能珍。周明贵家生活困难,几年前翻修危房时,王能珍从头到尾义务帮忙。他说:“少请一个人,就是给老人家减轻负担。”这些年来,只要周明贵家有任何困难和家务活,王能珍总是不声不响地第一个伸出援手。

在陀公村,一户村民家失火时,冲在最前面的,是王能珍;一个女童冬天落水时,跳下冰窟里救人的,还是王能珍……

“王能珍这一辈子,好像专门就是为别人活的。他对社会、对培养孩子、对家乡的付出,真是一言难尽。”金昌保说,王能珍这次英勇牺牲,在大家看来,既感到不舍,可是又感觉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偶然。“我从他身上,真正看到了共产党员的伟大胸襟和牺牲精神。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——不忘初心!”

 
安徽省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(c) 2017 ICP备案许可证:皖ICP备12017863号